本报记者 汪曼莉 师念
三秦大地越来越美了:
在陕北,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地上,如今草木茁发,绿意盎然,植被覆盖率达到了81.3%。延安“林海奇迹”的发生,在中国西北部铺展出新的绿色画卷。
在陕南,“东方瑰宝”朱鹮徜徉在青山绿水间。坚持生态优先,令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提供了70%水量的汉江、丹江水质稳定保持优。滔滔汉江水,一路北上,润泽京津。
在关中,“国家中央公园”秦岭钟灵毓秀、巍峨壮观。新修订的《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用新模式使秦岭保护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原真性。陕西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牢牢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70年,从黄土飞扬到满目葱茏,这是一首壮美诗篇。
70年,从荒凉苍茫到山水相依,这是一幅秀美画卷。
中国大地的版图上,这幅画卷的名字叫作美丽陕西。
高原绿洲:
一碧千里绣河山
9月29日,延安市又收获了一个优良天。从宝塔山上极目四望,目之所及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空气里都是清新的味道。曾经的“黄土地”,如今刷出了“新颜值”。
几十年前黄土高坡的印象还在老人们的记忆里。“那时候,山几乎都是秃的。去山上种地,连一棵能乘凉的树都找不到。”延安市吴起县南沟村53岁的闫志雄回忆说。
转机在普通老百姓家中萌芽。1994年,还在大伙继续上山放牧时,吴旗县(现吴起县)铁边城镇杨庙台村的许志洲开始圈养羊。到了1997年,为给羊提供充足饲料,他将50亩山地改种紫花苜蓿和沙打旺。第二年,许志洲的羊已经繁育到60多只。将羊圈养,不仅可以保护生态,还能增加收入,这一做法很快引起关注。1998年,吴旗县(现吴起县)在延安市乃至全国率先掀起了封山禁牧、退耕还林工程,当年12月便完成封山禁牧。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延安提出“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十六字方针,全国退耕还林由此拉开序幕。延安市积极响应号召,吴旗县(现吴起县)更是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
20年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诗人贺敬之在《回延安》中写下的美好诗句,再次成为现实的写照。延安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77.5万亩,“退”出了秃山荒岭,“还”来了绿水青山,全市植被覆盖率由46%提高到81.3%。(上接1版)延安成为全国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为世界生态脆弱区提供了生态修复的“延安样本”。
与延安一样,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榆林创造出了属于中国乃至世界的绿色奇迹。几十年间,榆林沙区林木覆盖率从0.9%提高到了33%。
从1959年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在榆林筹建起第一个治沙造林林场,到1974年榆林开创性地开展沙区飞播造林种草试验并取得重大突破,再到如今茫茫沙海变片片绿洲。监测数据显示,榆林市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569万亩,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治理,荒漠化治理使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
70年,陕北黄土高原披上“绿装”,愈发苍翠葱茏。
南水北调:
一江清水润万民
今年37岁的唐汉邦原本是安康市汉滨区瀛湖镇桥兴村有名的养鱼大户。收入好的时候,他一年养鱼能挣30万元以上。然而去年,唐汉邦下决心把900多口网箱全部拆除了。
2018年,安康市瀛湖库区十余年网箱养鱼的历史画上了句号,因投饵养鱼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等污染水源的问题由此得到彻底解决。百姓放弃了年产值超过3亿元的网箱养鱼产业,为的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水质的安全。
陕西境内汉江、丹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供给地,占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66%的流域面积和70%的入库水量。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陕西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所肩负的重要使命。
2004年,《陕西省生态功能区划》印发。汉江、丹江被纳入生态功能区,予以大力保护。随后,《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质保护行动方案(2014—2017年)》等文件相继印发,确保了汉江、丹江水质保护有法可依。
陕西持续开展陕南黄姜皂素行业科技攻关和示范工程,取得了6项国家专利,使黄姜皂素行业形成了循环产业链。
陕西累计关闭水源涵养区污染企业240余家,停建和整顿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30余个。汉丹江风险管控体系基本形成。
最新数据显示,陕西省境内汉江、丹江干流水质优,出境断面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Ⅱ类标准。
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陕西践行着自己的使命和担当:汉中市严控矿产资源开发,安康市九成以上国土面积为限制开发区域……目前,汉江、丹江流域水源涵养区防污治污体系逐步完善,县级以上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实现优化升级,重点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基本建成运行;水源涵养能力显著提升,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天然林保护等继续深入开展;绿色循环产业不断壮大,水源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70年,江河之水清流绵延,滋润着万物万民。
秦岭山脉:
一山锦绣泽万代
全长1600余公里的秦岭,宛若一条东方巨龙,雄踞华夏中央。2010年,一部《大秦岭》纪录片,为世人展示了一个气势恢宏的秦岭,一个独特重要的秦岭,一个底蕴深厚的秦岭。纪录片中这样描述:“秦岭无言,只是默默地守护着胸怀里的万千生灵。”
如今,这万千生灵拥有的,是一个更加和谐共生的生态乐园。
近5325万亩的天然林生长于此,构建了关中和陕南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多年来,陕西省始终把保护秦岭天然林作为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一环,全力实施以保护秦岭林区为重点的天然林保护工程,恢复和扩大了适合野生动物生存的栖息地,使秦岭野生动物出现了“家族繁荣”的景象。
水流沿秦岭山坡而下,在北麓形成潺潺溪流。上百条河流最终被渭河“一网收尽”,浇灌着秦川沃土。20世纪末,陕西开启恢复与重建秦岭生态的进程。2007年,《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颁布,这是我国首次为一座山脉的生态保护立法。之后,《陕西省汉丹江水源保护条例》等诸多法规条例相继出台。秦岭生态保护有序推进,秦岭水脉,也源源不断滋养万物……
从扩大核心区保护范围到禁止在秦岭北坡范围内开山采石,从强力拆除秦岭北麓违建别墅到打击整治破坏秦岭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陕西以最大的力度对秦岭生态环境实施最严格的保护。
9月27日,新修订的《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获批通过,秦岭保护再升级。新修订的条例,对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范围作了明确规定,并在植被、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作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护秦岭绿水青山,守发展金山银山。对秦岭生态环境的保护,陕西持续接力。